栏目分类
陈苏萍 | 荆溪渔叟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50 点击次数:58
图片
荆溪渔叟。陈苏萍 制泥料:桂花砂容量:≈ 170 cc“桂子落溪水,清寂入茶烟。”一叶扁舟泊岸,钓竿垂入倒映着老树的水影。
彼时荆溪,岁月如斯,这份凝固于紫瓯中的东方静气,便是陈苏萍老师《荆溪渔叟》的魂。
图片
图片
此壶气质浑厚,骨相古雅,更兼一份深入肌理的静谧。这源于对传统美学本质的通澈感悟,更赖于“明清流”造型的塑造与“桂花砂”的深沉加持。
其形制,俨然明清风骨的回响。素心少华饰,线条从容舒展,毫无轻佻之态。
它不求繁复,专于实用之真,周身散发出古朴大气的意韵。壶把、壶嘴与圆融壶体的衔接,如水之汇流,不着痕迹,温润质朴,是璞玉浑金般的本真之美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细观壶身,自宽博腹部缓缓收拢,直至浑圆壶钮,形成上敛下舒的泰然形体,如君子安坐,稳若磐石。
壶体饱满圆融,壶盖沿口翻折作浑厚子母线,如唇饱满;其上点缀的蕈菇钮,亦以扁圆包边处理。通体不见凛冽之棱角,唯见温厚之过渡。执于掌心,温润亲和之感油然而生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壶盖微隆,呈斗笠之形;窄肩悄然下沉,壶腹丰盈微鼓。这不拘一格,正暗合了垂钓老叟的姿态——戴着斗笠,悠然安坐水畔。蕈菇壶钮不仅呼应盖形,更便于指尖拿捏,心手相应。
尤为精妙处,在于壶流与壶把的动态捕捉。流若抛出之竿,迅疾而富有弹性;把如收杆之际,紧绷而呈流畅弧线。这份瞬间的动态凝滞,与壶身的安然静谧,一动一静,两相映照。
恰是以动破静,更衬得周身气韵愈发深邃安宁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此番古意更是少不得“桂花砂”的加持:壶面砂砾隐现,如似金桂点点,雅意盎然。
这始于明代的铺砂技艺,要求精准把控矿料颗粒的大小、色泽与分布,宛若在方寸乾坤里,以繁星做笺,以金桂为墨,谱写无声天籁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然,纵有上等矿砂,非高手难赋其魂。陈苏萍老师于此道浸淫深厚,指间功夫精纯老到。
她指尖游走处,砂粒有序嵌生,方幻化出这“繁星铺就,金桂点点”的梦幻肌理。这不仅是对技艺的极致考验,更是将天地自然之诗意,浓缩于盈握之间。
图片
图片
品荆溪渔叟,如临秋水长天。
壶中静气,凝天地光阴,恰如那溪边钓叟,钓的哪里是鱼?分明是时光里那一份亘古的悠然。
—
图片
陈 苏萍
国家级工艺美术师
中青辈实力派代
1975年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,自幼受陶艺文化熏陶,学校毕业后,考上宜兴工艺紫砂厂锦达公司,师承曹建国,通过严格的制壶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,打下了扎实的技艺基础,尤其擅长铺砂点砂工艺。
从业三十余年,对传统经典怀有敬畏之心,对现代艺术存有巧妙之心。追求极致,心神贯注合一,智慧与灵感由此迸发,突破与创新从中成就。
现特聘为紫兰苑艺术馆的技术总监,潜心研究创作紫砂艺术的古法传统工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